从快播案看技术中性论的地位

文章目录
  1. 1. 快播案中的技术中性论
    1. 1.1. 科学哲学中的技术中性论
    2. 1.2. 讨论技术价值的前提:当我们在讨论技术价值时,我们在讨论什么?
    3. 1.3. 技术的意向结构
    4. 1.4. 回到快播案中的技术中性论点
  2. 2. 科学哲学与社会技术决策
  3. 3. 附录
    1. 3.1. 《技术哲学演讲录》内容要点摘录:
      1. 3.1.1. 技术的人文本质
      2. 3.1.2. 技术与政治
      3. 3.1.3. 技术与哲学

本文只讨论快播案中的的「技术中性论」问题,以及它在科学哲学中的地位与现状。

technological neutrality
中文意思为「技术中性论」,核心主张是技术是纯粹的,价值中立的,其本身不存在是非善恶这些性质;技术的归宿是人类的使用,而最终产生的结果,也应该由人类自身来承担。

快播案中的技术中性论

最近的快播案中的辩论,有关技术价值部分,可以说是「技术中性论」在科学哲学中所受讨论的缩影:技术中性论在科学哲学中,持续了非常长的一段时间,而且直到今天还非常有市场。在普通民众群体中,技术中性论甚至更是唯一的关于技术的价值观。

「技术中性论」价值观中,有一些非常常见的论据:

  • 日常生活中的例子:用刀杀了人,有罪的是人,而不是刀,也不是生产刀的厂家。
  • 科学中的例子:原子弹是无罪的,有罪的是滥用它们的人。
  • 互联网的例子:木马是无罪的,有罪的是用它们来进行非法活动的人。

这些主张都是在论证技术的价值中立特点。后面会说这些论据的漏洞在哪里。

科学哲学中的技术中性论

其实「技术中性论」的观点,在科学哲学中很早就出现了,而且因为技术本身的「自我隐蔽性」,技术所附带的价值天然倾向于中立性。在近代工业革命之后,技术的弊病逐渐显露出来,而对技术价值的反思,也在科学哲学中有了新的进展。

讨论技术价值的前提:当我们在讨论技术价值时,我们在讨论什么?

『技术没有价值偏向。一切技术的使用,所产生的后果,归根结底都应该由人类承担,不管它是好的或是坏的』。从根本上讲,这句话是对的,因为如果不是人类,根本就不会有技术,那也就不会有技术带来的副作用。在这种意义下,说『所有的罪,最终都归于人类』也无可厚非。

但是在现实中,并不能这样去讨论问题。即便是技术哲学中,在上面的意义下讨论问题也是无意义的,这种意义下的讨论不会给人类理解技术带来任何实质的帮助。

讨论技术价值的前提是:

『技术是人类创建出来的,也是由人类使用的。技术并不是「死的」,它对人类是有影响的』

在这种前提下,我们在讨论技术价值时,我们讨论的是:技术本身是否真的是纯粹的,技术会不会在某些方面对人类产生副作用。更准确地说,技术是人类创造出来的,那么这种创造物,对人类的自我建构会不会产生影响?

技术的意向结构

试想这样一种情景:

有两个民族,一个民族在族人很小的时候,就送他们刀与马。而另一个民族,则送他们诗与书。那么在这两个民族成长之后会发生什么呢?可以想象,第一个民族,刀会成为他们首选的说话方式。而第二个民族,诗书则会成为他们选择的说话方式。

再举一个更贴近生活的例子,又一次老板问我,mac 用着爽吗?是不是用 mac,用着这些比较好的工具,就是想写东西,想写代码?用 mac,你就是想写代码,用 windows,你就是想玩儿游戏。

上面的例子是想要说明,技术本身是有它的意向结构的,这种意向结构带有一种附加的价值,不自觉地对人类产生副作用。这种副作用的产生,不是人类可以选择的,在群体中更是如此。人类身处自身范式之中,没有这种能力,去清晰的分辨一种意向结构长期带来的影响。

需要注意的是,这里只是说技术有自己的意向结构,反过来对人类产生不自觉地副作用。并没有对这种意向结构,做出价值上的判断,即没有判断它是好还是坏。实际上,这是一个相当艰巨,甚至多数时候是不能完成的任务。

另一方面,说技术对人类的自我建构有副作用,也不像传统哲学中的「决定论」那样,会出现人类没有自由意志,做出的任何决定,犯下的任何过错,都不用,也不能承担后果的局面。

在技术哲学中,技术的非中性论论题主张『技术与人类是互相构建的』

回到快播案中的技术中性论点

技术的意向结构,决定了它必然会对人类产生副作用,也揭示出前面所列举论据的一个非常大的漏洞:它假设了一个前提,就是人类可以完全清醒的判断,一样技术的使用会有什么潜在的副作用。换句话说,人类可以清楚的知道,并且控制技术所带来的反作用,包括那些非常明显的和潜伏的效果。

但这是不现实的,很多技术的副作用是难以察觉的,你很难清楚的知道,长期使用微信这项技术,对你会产生,或者已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。更何况人类身处一个技术交织成的大网之中了。

另一方面是,技术对于群体产生的副作用比起对个人产生的副作用,要更为复杂了,因为一个群体中的行为并不是简单个人行为的叠加,一种技术对群体带来的影响更为深远。以编程语言为例,纯粹的 c 程序员和 python 程序员必然是有差别的,而这些差别体现到群体上,基本就反映出了 C 和 python 设计哲学中的差别,也就是其本身意向结构的差别。

也就是说,技术在群体中产生的作用,最终会更接近技术本身意向结构:如果快播可以方便的传播淫秽资料,那么在目前文明阶段的自然情况下,它必然会传播淫秽资料,而不是学习资料。如果明白了这一点,也就能清楚的直到关键点在哪——控制,监管,批判,反思。

这也是技术批判理论主张的:

『即使技术是由自身的意向结构的,但这对于我们的指导是更谨慎,更批判的去处理它,而不是直接对其做出价值判断来肯定或否定它』

科学哲学与社会技术决策

待续

附录

关于技术的哲学,之前从未有过深思。仅从《娱乐至死》一书中体会到技术与人类的关系不是一分为二那么简单。后来也思考过技术中性论的问题,总觉得什么地方有问题,但是又说不上来,直到读了吴国盛老师的《技术哲学演讲录》,得到了一个迄今为止,我最为满意的一个答案:

『技术与人类是互相构建的』

《技术哲学演讲录》内容要点摘录:

技术的人文本质

  • 什么是技术?

    • 技术是人的存在方式,技术与人并非是一分为二的
  • 人的本质是什么?

    • 人是一种没有本质的动物,人的本质是自我建构的
  • 技术的特性

    • 技术是自我隐蔽的,而西方学术史是只重视内在理路的历史
    • 技术中性论的问题:技术是有意象结构的,包含着特定的价值取向
    • 技术是构造人和世界的环节:身体技术,人类都是早产儿,身体塑造,知觉塑造。ppt 的使用。

技术与政治

  • 技术有政治吗

    • 技术与政治是相关的。政治干预技术,技术影响政治:火药消灭骑士阶层,是封建制度的掘墓者。水利社会与集权制度。
  • 技术的政治批判

    • 手推磨产生了封建制度,蒸汽磨产生了资本主义制度。
  • 泰勒制与福特制

    • 技术导致人性的退让:新闻上看到死人慢慢无视
  • 三种技术观

    • 技术乐观主义:技术中性论者,技术带来的问题只能用技术解决
    • 技术悲观主义:技术自主论,有内在的发展逻辑,认为现代社会进入了一个单向度社会,差异感消失,技术的触角深入到每一个领域。但它是以整体观点看待技术,把技术看做铁板一块,没搞清楚技术各种可能性,只有深入细节,才能走出悲观主义。
    • 技术批判理论:深入技术的细节,考察各方面。:技术转化论。流水线,计算机,通信,交通,宣传技术。一切新技术都要问谁受益,谁吃亏。

技术与哲学

  • 技术哲学的历史性缺席

    • 美,正义,善,艺术,科学,都是哲学关注点,技术却不是。
    • 技术本身:自身隐蔽性,和长期的技术中性论
    • 哲学:哲学注重说理,讲内在逻辑。:本质主义
  • 技术哲学的兴起

    • 技术本身的变化:近来技术的问题出现了,不再透明
    • 哲学:本质主义的瓦解与现象主义的出现。经验论传承唯名论。
文章目录
  1. 1. 快播案中的技术中性论
    1. 1.1. 科学哲学中的技术中性论
    2. 1.2. 讨论技术价值的前提:当我们在讨论技术价值时,我们在讨论什么?
    3. 1.3. 技术的意向结构
    4. 1.4. 回到快播案中的技术中性论点
  2. 2. 科学哲学与社会技术决策
  3. 3. 附录
    1. 3.1. 《技术哲学演讲录》内容要点摘录:
      1. 3.1.1. 技术的人文本质
      2. 3.1.2. 技术与政治
      3. 3.1.3. 技术与哲学